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
我的心里话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负责人 雒胜军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充分发挥资源和平台优势,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近年来,我们打造了一批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绥德的“宝贝”会获得更多关注。(陕西日报记者 付玉玮 整理)
4月7日,春和景明。
在绥德县文化馆内的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以下简称“绥德县非遗陈列馆”)传出高亢的唢呐声。踏着节拍,20多名绥德县文化馆的秧歌队队员手持彩扇、花伞排练节目。
排练间隙,绥德县文化馆副馆长任艳艳一边抹汗,一边说:“这院子就是我们的排练场,一扭起来,连砖缝里的黄土都跟着打拍子!”

4月21日,在绥德实验中学,绥德民间泥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瑜为该校泥塑社团学生授课。受访单位供图
黄土为纸、山峁为砚,陕北厚重的黄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豪迈的民歌、欢快的秧歌、传神的剪纸……这些璀璨的艺术瑰宝,共同书写着黄土地上的传奇故事,成为陕北文化最鲜活的注脚。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县非遗陈列馆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绥德县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近年来,绥德县围绕非遗活态传承,不断创新传承机制,大力培育文艺人才,使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熠熠光彩。
01
“聚宝盆”藏着传承密码
面积不大,内容不少。走进绥德县非遗陈列馆,仿佛踏入了一座浓缩陕北风情的艺术殿堂。这里集中展示了秧歌、石雕、民歌、剪纸等陕北特色民间艺术。
“这是我第二次来绥德旅游。绥德好像一个‘聚宝盆’,每次来都能收获惊喜。”来自甘肃兰州的游客李宝林对陕北文化很感兴趣。他觉得,来绥德旅游一定要细心寻找藏在街巷里的非遗,感受非遗的生命力。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共两层。一楼展示绥德石雕、绥米唢呐和陕北秧歌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二楼则是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荟萃之地,绥德剪纸、绥德民间泥塑等12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此呈现。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4月7日15时许,在绥德县非遗陈列馆二楼,薛林才嗓音一亮,立即吸引众人。
嘹亮、悠长又不失细腻,只听声音,谁能想到唱歌的人已71岁。
薛林才是陕北民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边放羊,一边哼着熟悉的旋律,任凭歌声在黄土高原回荡,是薛林才记忆里最幸福的时刻。
生于斯、长于斯,薛林才的歌声里,饱含着对家乡最深沉的眷恋。他用原汁原味的腔调,将陕北民歌演绎得淋漓尽致。歌声散发着质朴与豪迈,仿佛让人看到连绵的山峁,听见这片土地上岁月流淌的声音。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厚重的黄土地不仅孕育出悠扬婉转的民歌,也催生了别具一格的泥塑艺术。
“捏泥人前,脑子里要有人物的年龄、性别、表情、动作,要做到心中有数、沉心静气。”在绥德县非遗陈列馆二楼的泥塑展区,绥德民间泥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瑜俯身于木案前,为现场观众讲解。
“我的泥塑主要取材于陕北黄土,再加入沙土、棉花来增加韧性,这样干后就不易裂开,便于长期保存。”王文瑜说。
穿着羊皮袄的背柴老头、做针线活的陕北婆姨、憨态可掬的小孩……王文瑜与泥塑打了45年交道,创作了许多作品。
乡村生活和时代记忆为王文瑜创作泥塑作品提供了源头活水。他的作品远销国内外,《对火》《财(柴)源广进》等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
前不久,王文瑜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大订单”。
“北京四方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向我和团队发出邀约,希望我们创作一组展现中医药制作工艺流程的泥塑作品。”王文瑜谈及此事时难掩兴奋,“对方对绥德民间泥塑‘粗而不糙,细而不腻’的艺术风格青睐有加。我们一拍即合,希望让泥塑这一传统技艺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让观众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王文瑜的影响下,他的女儿王璇也成了一名泥塑艺人。
今年,王文瑜和女儿打算走进更多学校,开办绥德民间泥塑讲堂,让孩子们通过泥塑了解黄土文化。同时,以人们喜爱的动画人物等为灵感,设计出小巧可爱的泥塑挂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在王文瑜看来,只有与时代相结合、与大众需求相匹配,才能让这些“宝贝”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截至目前,绥德县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项。如何守护好“聚宝盆”里的“宝贝”?
绥德县每年义务组织百余场与非遗相关的“小课堂”,累计参与群众超2万人次。同时,绥德县动员力量下乡摸排,发掘出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辅导、培养,其中不少民间艺人已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老手艺”遇上“新匠人”。如今,“聚宝盆”里的“宝贝”正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在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迸发出蓬勃生命力,绽放出跨越时空的迷人光彩。
02
秧歌舞出时代新姿
在绥德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人们经常能看到武文杰的身影。他常常在广场上一待就是一天,仔细观察不同人的舞姿与神态。
武文杰是绥德县文化馆副馆长、陕北秧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群众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虽然大家的动作不如专业舞者那样优美,但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武文杰说,“扎根生活、服务群众是陕北秧歌的精神内涵。”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遗陈列馆时,武文杰就在现场表演陕北秧歌。
虽然已经过去3年多,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武文杰依旧激动不已。
深受鼓舞的武文杰从此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将陕北秧歌传承好、发扬好,让它登上更大的舞台。
这个信念逐步成为现实。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陕北秧歌的美,武文杰不断探索创新,在秧歌中加入时尚元素。他的平板电脑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动作细节以及队形变换。每编排出一个新节目,他总是第一时间走进社区义务教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者的使命。
“武老师,我这样扭扇子对不对?”“我刚才那段动作标准吗?”……社区里,大家总是围着武文杰请教动作要领。
“大伙儿兴致越高,我就越有动力。”在这些平均年龄超过55岁的居民身上,武文杰看到了陕北秧歌的活力。
除了编排和教授秧歌,武文杰还有一个心愿:将秧歌与广播体操相结合,编写一本具有陕北特色、人人都能练习的秧歌广播体操教材。
“陕北秧歌扎根在这片黄土地,滋养了陕北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陕北秧歌。”武文杰说。
在绥德,秧歌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4月8日16时许,绥德县明德小学操场上,伴随着动感的音乐,46名学校秧歌社团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排练。
队伍中,五年级学生丁佳欣练得格外认真。从记事起,丁佳欣就常看母亲和奶奶扭秧歌。耳濡目染下,她也对秧歌产生了浓厚兴趣。
“每天一写完作业,我就迫不及待地给妈妈表演新学的秧歌动作。妈妈不仅跟我一起扭,还会仔细观察每个细节,纠正我的小失误。我们俩伴着音乐练秧歌的时光,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丁佳欣说。
青年肩负着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为了让非遗真正在校园“扎下根”,绥德县明德小学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邀请了6位来自秧歌、民歌、剪纸等领域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社团导师,培养“小小传承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仅如此,绥德县数十所学校还设立了非遗相关课程,成立了非遗社团。绥德县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每年开展600余次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等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学习、传承非遗的氛围愈发浓厚。
目前,绥德县打造了省级非遗工坊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市级非遗传习所5个、县级非遗传习所55个,为非遗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黄土地走出“国际范儿”
从事秧歌表演近10年,30岁的薛茹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出国表演秧歌。
2月19日至22日,福建省陕西商会与西安市老字号产业促进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与布城两地联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薛茹所在的绥德县黄土地艺术团应邀参加。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表演。我们身着红绿相间的服饰,在商场、酒店、街头,用‘快闪’的方式表演陕北秧歌。”薛茹说。
绥德县黄土地艺术团带着陕北秧歌、陕北民歌等艺术瑰宝,首次到东南亚演出,迅速激发异域观众的热情,累计吸引超万人现场观看。
“掌声比音乐声更响亮!”翻看着手机相册中的照片和视频,薛茹眼眶微微泛红。她说:“演出时,我看见台下不同肤色的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并随着旋律舞动、鼓掌。那一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艺术产生共鸣。我真切体会到‘艺术无国界’,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活动中,马来西亚舞蹈演员与绥德县黄土地艺术团成员进行了深度交流。双方学习了对方的舞步,共同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薛茹用短视频记录下这次马来西亚之行。回到绥德后,她把视频发布到自己的抖音账号,并配上文字:“咱陕北的宝贝,全世界都爱看!”
不同文明在艺术的碰撞中,打破了地域与语言的界限。海外观众得以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领略黄土文化的磅礴力量。
作为绥德县黄土地艺术团负责人、绥德县非遗陈列馆负责人,雒胜军此次也随团赴马来西亚演出。
“这次活动不仅让陕北民间艺术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影响力与知名度,也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的传播。”雒胜军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雒胜军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绥德非遗登上更大舞台。
今年,雒胜军和他的团队准备打造一个全新的非遗传习基地,把绥德的非遗都“搬”进来,提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演展示、相关文创产品销售的平台,探索推进“非遗+”产业发展,增强非遗的市场影响力。
近年来,绥德县开展了“我在绥德过大年”“中国绥德国际石雕艺术节”“非遗年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不仅让非遗更具“国际范儿”,也促进非遗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加速“出海”方面,雒胜军也有了新计划。
今年,雒胜军将带领团队积极与国外的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建立联系,主动寻求国际演出机会;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将绥德非遗展示给更多观众。
从黄土地出发,如今,绥德非遗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世界舞台,向更多人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每一次亮相都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每一次传播都让世界听见黄土地上的时代强音。
04
记者手记丨守护好黄土地上的精神家园
陕西日报记者 王志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殷切嘱托,言犹在耳。
“天下名州”石牌楼下,人们欢快地扭起了陕北秧歌;石魂广场上,石柱上的石狮形态各异;无定河畔,嘹亮的陕北民歌回响……非遗已深深融入绥德这片土地。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各行各业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非遗传承的故事,守护好黄土地上的精神家园——
在绥德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毛女手中,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她说:“我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我看到美好的事物就不由得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剪纸里,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陕北民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林才,劳动间歇的一声高歌,在山峦间久久回荡。歌声里,有黄土地赋予的力量。
陕北秧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武文杰说,秧歌是绥德人的精神食粮。一声唢呐、一把扇子,足以唤醒绥德人骨子里的记忆。舞步中,有陕北人坚定的文化自信。
……
如今,快节奏生活中,有的小众非遗难免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但在绥德,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土地上,非遗以鲜活的姿态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历经岁月淬炼的非遗,早已化作滋养现代生活的精神养分。剪纸、民歌、秧歌等构筑起人们忙碌生活中松口气、歇歇脚的精神家园。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既要传承非遗精髓,又要以创新为翼,从黄土地的文化沃土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更多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才能让非遗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当代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链接」
陕西日报记者 付玉玮 李静茹 王志辉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李东洁 陈子涵 绥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姣
相关文章:
温暖的回响 |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绽放在黄土地上的艺术之花04-26
信阳文旅君邀您一起“逛田园”、赏“村”光03-20
两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建设,有新进展!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