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 | 小众目的地如何“出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0:30:00    

最近,青岛一处名为“孤独的树”的景点火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排着长队,只为能与它合张影。

一棵树何以爆火?从选择人少景美的“奔县”之旅,到出游“拒绝特种兵”“睡到自然醒”,近年来,与核心城市相比,越来越多小众目的地受到欢迎,这也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打造小众目的地的诸多启示。

年轻人热搜的小众目的地长啥样?

在“反向旅游”成为一种正向趋势的当下,“小众”在年轻人的旅行笔记上逐渐占据了C位。远离喧嚣,找一个小众的地方,欣赏美丽的风景、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风土人情,主打一个随性、松弛。

综观近年来“出圈”的小众目的地,可不仅仅是“老天追着赏饭吃”这么简单。

高性价比。相比于选择网红城市、热门景点的旅游,小众目的地具备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优势,住宿、餐饮和交通等费用相对比较优惠,网上购买也比较容易。以住宿为例,在“小地方”低价就可以住到五星酒店,如曾有网友晒出“300块在鹤岗住五星级酒店”更是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原汁原味。相对于传统网红城市和热门景区的商业开发千篇一律,小众目的地保留了更多的本土风貌和特色,更具有原真性。比如,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度挖掘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打造沉浸式巴文化情景演艺,举办土家千人灯火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节目与活动,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当地的人文风俗、美食、手工艺等本土特色。

深度体验。相对于网红城市、热门景区买不着票、订不了房,排队如长龙等低体验感,近年来,更多三四线及以下的城市诞生了打卡新业态或消费新热点,美食、音乐会、赛事、沉浸式夜游、非遗展演等,游客可以轻而易举地收获更加具有深度和探究性的体验。

小众目的地不只是好玩

当下,小众目的地“出圈”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黑神话:悟空》上线,天南海北的“天命人”集结,山西隰县人山人海;四川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因为几名干部的一段“魔性尬舞”,让这个开满油菜花的小镇火出圈;安徽六安市裕安区林水寨景区曾以传统农耕为主,如今春有花朝节、夏有星空音乐节、秋启丰收艺术节、冬推围炉煮茶节,一年四季活动不断……

有人不禁奇怪,一些小众目的地在交通、住宿、餐饮方面并不占优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游客竞相前往?

是精神世界的“疗愈师”。对比以往到此一游、打卡赶集的旅游方式,现今的消费者对一切“加速”的叙事多少有些免疫,而是通过旅行缓解焦虑、疲惫,找寻内心的平静,探求“诗与远方”。以夜游业态为例,从沂蒙山龟蒙景区开启“夜爬蒙山”活动以来,截至2024年5月,累计接待夜爬游客超5万人次。在漫天繁星与徐徐微风里放松身心、驰骋思绪,这样的非凡体验,哪个“打工人”不想来一次呢?

是历史文化的“推介官”。随着旅拍的流行,洛阳的“贵妃照”、泉州簪花照、延边“延吉公主”、邯郸战国袍等沉浸式“旅行换装”体验热度高涨,一批小众旅游城市出圈。一些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三四线城市,在城市发力营销以及短视频等社交媒体传播的助推下,让城市形象伴随历史文化不断出圈。

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崛起,像福建平潭、江西婺源、河北正定等很多原先“不起眼”的小城,纷纷在游客接待能力、服务质量、游玩体验等方面令人刮目相看。县域旅游的崛起和兴盛,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深度挑战与全面革新,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丰富的旅游选择,更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小众目的地如何成为“宝藏目的地”

在当下的旅游市场,一片花海、一碗麻辣烫、一顿烧烤就可以引来泼天的流量,一个目的地的火真的有些“没道理”。然而,游客大潮往往“来得猛、去得快”,如何让“红得偶然”变成“红得必然”,很值得小众目的地做一番提升。

“网红模板”不用套,“独家配方”是关键。“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世界第一的顶级童话神话乐园”“世界上唯一的帝王文化区”……近年来,一些地方为打造“网红”景点,文旅项目定位浮夸,不仅没有成功爆火,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从寂寂无名到火遍全网只需几分钟,从“热搜榜单”到“查无此名”也不过一夕之间。网红逻辑与现实逻辑各行其道,决定着很多“热闹”只是数据很美。

“千篇一律”不足为奇,“独一无二”方为能事。文旅行业发展自有其规律,且关联链条很长,尤其今天,文旅正在从“衣、食、住、行、游、购、娱”走向“文、商、养、学、闲、情、奇”。人们选择一处旅游,看的是“历史”也是“当下”,是“风景”也是“生活”,是“营销”更是“底色”。吸引八方来客仅是第一步,面对泼天的流量,地方旅游发展不能急于“跟风”,应“跳出此山”重新认识当地的资源特色,唤醒正“沉睡”的价值,不要陷入“造景”“雷同”的误区。

与其“拼命赚吆喝”不如多一些“实打实”。曾经火遍全国的“文旅喊麦”,想必我们还记忆犹新,但“水花”之后的“涟漪”却显得后继乏力。当下,“短视频+”“网红+”,让越来越多的“诗与远方”呈现在眼前,一些地方不妨顺势而为,以旅游为导向,以“1+N”为模式,从“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为旅游与养老、养生、体育、亲子、研学、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生产要素之间的融通与创新,通过旅游进行多方面、多范围的产业重塑与再造,促进“小地方”的大发展。

“一时红”不易,“一直红”更难。实现流量持续转化是艰巨的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脱颖而出,是满足公众期待的必选项,也是带动地方发展的必答题。

文/李振华

相关文章:

重庆巴南:月季花盛开扮靓都市04-15

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计划今年6月试运行,7月正式开园04-15

郑州街头惊现“企鹅”?原来竟是“天屎之路”的扛把子04-14

千人奔赴东莞常平,只为这场烧鹅美食宴04-14

灼言 | 小众目的地如何“出众”?04-14

文明执法显温情 疏堵结合护民生04-14

精筑“青城样本” 让地摊经济更火04-14

张恩惠带队在成都学习考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