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薛美丽:从“门外汉”到“护鸟使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8:48:00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找到了!看见没?这就是锦地罗。”近日,在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薛美丽看到锦地罗的植株后,激动得像个孩子,拿起相机就是一顿狂拍。

锦地罗是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记录的三种食虫植物之一,薛美丽不久前在家翻阅相册发现后一直惦记着它,一大早开车直奔30多公里外的湿地公园寻找,“来这里工作这么多年,只见过这一株”。

2019年1月,作为随军家属的薛美丽来到昌江黎族自治县林业局工作,后来成为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平日里大家喊她“美丽姐”。她本科学的是法学专业,去法院实习过,在啤酒行业工作过,也做过全职太太。刚到湿地公园时,她对这份新工作有点摸不着头脑。经过6年的沉淀,她已经成为一名乐在其中的“护鸟使者”。

工作中的薛美丽。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供图

半路出家,自学成才

左肩吊着望远镜,右肩挂着长焦相机,一下车薛美丽就开始“全副武装”。“其实这不是我的第一台相机。”薛美丽摸了摸“长焦炮”,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聊起了刚入行时的故事。

6年前,刚入职昌江林业局的薛美丽在办公室“打杂”,同年11月才到海尾国家湿地公园工作,开始与这片湿地“亲密接触”。“一开始我连什么是湿地都不知道,也不认识几种鸟。”对于零基础的她而言,跨界就业是个不小的挑战。

怎么办?“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查阅资料、参加培训“取经”、请教专家……薛美丽开始“恶补”。由于不熟悉鸟类,薛美丽最初开展监测工作时一头雾水,于是用了“最笨”的方法识鸟——买一台相机,见到一只拍一只,拍了再回去查资料、问专家。“刚买相机时我也不会用,去拍都是一边看说明书一边操作。”聊起自己的摄影“菜鸟”经历,她哈哈笑了几声。

万事开头难,但勤能补拙。薛美丽几乎天天“泡”在湿地公园,周末都很少休息,每天整理照片、写总结。如今,在她办公室的60多个档案盒里,存着她整理成册的湿地相关资料。

大白鹭。薛美丽 摄

就这样日积月累,薛美丽逐渐成为湿地公园的“活字典”。“你看,这嘴角过眼的是大白鹭,齐平的就是中白鹭。”薛美丽指着相机里的照片,现场教学。蹲守湿地多年,如今,她不仅练就了识别许多物种的专业素养,也成为摄影能手,怎么调参数、如何构图,驾轻就熟。

“美丽”是名字,“美丽湿地”是微信昵称,“美丽姐”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平时在路上看到哪里有好看的花草虫鸟,我都会停下来拍几张。”点开薛美丽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许多她给花鸟拍的特写照片。

护鸟敢于“亮剑”

5000余亩的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有将近一半面积被桉树和木麻黄占据,区域内很多路是不好走的沙土路,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路。薛美丽平时在公园里巡查,一天得走十几公里,每年都要穿坏七八双鞋。

巡查、拍照、记录……保护湿地的工作并不轻松,中暑、被虫咬、脚起泡,对薛美丽来说是常事。“我曾经被隐翅蚁、红火蚁咬,皮肤跟鞭抽一样疼。”想起之前受伤的经历,她心有余悸。

夏天,昌江的户外如火烤般炎热,薛美丽照常外出巡查和开展鸟类监测工作。“我经常中午顶着大太阳拍鸟,已经习惯了。”她说,湿地就像她的“第二个家”,保护好湿地和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义不容辞。

2023年9月,薛美丽在湿地里开展巡护工作时发现了6个捕鸟夹。这些捕鸟夹位于深水区且被灌木丛和仙人掌遮挡,她和同伴转了两圈仍难以靠近。尽管难度很大,但护鸟心切的她最终还是克服困难成功拆除了所有鸟夹。“只要发现捕鸟器,我们必定‘亮剑’!”薛美丽语气坚定地说。

在工作中,薛美丽慢慢体会到,保护湿地生态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应该聚众力、汇众智。为此,她不仅成立了“昌江爱鸟队”,组织开展护鸟活动,还多次走进校园宣讲相关知识,在社交媒体上充当湿地“讲解员”,发动更多人了解湿地、参与保护湿地。

“我把我老公带出来了,他现在对鸟很感兴趣。”薛美丽的丈夫是一名海岸警察,休息时间喜欢和她一起去湿地公园观鸟。湿地公园的第204种鸟就是夫妻俩一起发现的。两人还一起巡查,发现捕鸟器具立即拆除。护鸟路上,她又多了一位好帮手。

“我在这里工作5年多,没有看到过鸟类非正常死亡的尸体。”薛美丽自豪地说。因护鸟等先进事迹,2024年4月,薛美丽成功入选中央文明办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薛美丽 摄

宁愿不拍,也不愿惊扰

“最近天气转暖,它们开始陆陆续续飞走了。”望着在湿地上空飞翔的候鸟,薛美丽难掩心中的不舍。在湿地公园观鸟护鸟多年,她已经和许多湿地精灵建立默契和“友情”。

有一次监测鸟类时,一只燕子跳到薛美丽脚边,她不敢走动,只是低头静静地观察,等燕子飞起了才进行拍摄,“在野外待的时间长了,鸟儿有时并不会怕你,甚至会走到你跟前”。薛美丽说,湿地的一草一木都是她的伙伴,“人来鸟不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

这种情景已非首次上演。2024年4月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首次出现在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薛美丽喜出望外。“当时我就站在旁边观察,它们靠近的时候我都不敢动,不敢举相机。”薛美丽指着湿地边的一处田埂说,“如果当时用相机拍,每根羽毛肯定都能拍得很清楚,但我宁愿不拍,因为那样可能会惊扰它们。”回忆起近距离观察彩鹮的场景,她仍有些激动。

“当当当……”上午9时许,海尾镇海农村村民许位贞赶着一群黄牛经过。“阿叔,又来放牛啦!”薛美丽举起相机对准这位老友,不善言辞的许位贞给她竖了竖大拇指,这是他们之间的问候方式。“今天那边鸟比较多。”许位贞指了指不远处,60多岁的他经常在湿地公园一带放牛,积累了一些观鸟经验,有时会给薛美丽提供“情报”。“去年彩鹮来的时候,就是他帮我确认了记录时间。”薛美丽说。

如今,薛美丽对候鸟的动向已经比较了解,每年哪些鸟会来、什么时候来,她心里有数。“看到它们来了才安心,没看到就很想念。比如,去年棉凫没来,我惦记了一整个冬天。”

春天是一年之始,对薛美丽而言却是告别的季节。“希望它们北归一路平安,也期待年底再见。”话语里,饱含薛美丽对这些湿地“好友”的祝福。

相关文章:

美国宣布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外交部:典型的经济霸凌04-07

海南周刊 | 薛美丽:从“门外汉”到“护鸟使者”04-07

三大交易所,公布重要名单04-06

新乡高新区:海棠漫道十里春04-06

王旭调研春季农业生产及森林防火工作04-06

河南牡丹赏花地图来了04-05

保洁员缺的,不只是休息室04-05

山体公园开始“露脸”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