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资产,受全球追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9:13:00    

中概股回流香港的话题再度成为市场焦点。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4月13日表示,已指示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00388.HK)做好准备,迎接中概股回流,并称香港必须成为中概股回流的首选上市地。

中概股回流的路径、企业的准备以及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都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资产重估从2024年9月开始,即将继续主导接下来的港股行情,尽管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政策扰动全球市场,但并没有改变港股长期向上走势,香港交易所也有望成为本轮中概股回归的受益者。

澄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对于中概股二次上市的问询确实在上升,部分此前计划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亦转换赴港上市的计划。

据第一财经记者获悉,高盛近期和投资者进行电话会议并提及,美国投资者目前持有约8300亿美元的中国股票(美国中概股、港股、A股)。与此同时,中国总计也持有1.7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其中约3700亿美元为股票、约1.3万亿美元为债券。未来,在香港“二次上市”的选项将为中国企业提供缓冲。

香港表态欢迎资金、人才和企业

陈茂波13日说,在当前全球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香港背靠祖国,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下显得更加稳定和具吸引力。最近不少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和其他地区的耐心资本对香港市场愈加重视,并深入探讨增加在香港市场的参与,也有更多科技企业希望以香港为基地拓展国际市场,特区政府将加速吸引境外资金、人才及企业来港发展。

中概股回流港股主要有三种方式:美国私有化退市后新申请香港上市、在香港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等。其中,二次上市流程简单、所需时间短,合规要求获多项豁免;而双重主要上市,因为两个资本市场同为第一上市地,公司必须符合香港所有的上市规则,与二次上市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纳入港股通。目前,阿里巴巴(NYSE:BABA/09988.HK)、网易(NASDAQ:NTES/09999.HK)、京东(NASDAQ:JD/09618.HK)等中概股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

港股100强研究中心顾问余丰慧向第一财经分析,当前中概股回流香港的趋势正在加速,特别是在中美关税摩擦升级的背景下,香港已成为中概股的首选地,中概股近期在港交所表现活跃,14日港交所股价大涨近7%。

博大资本行政总裁温天纳则称,这对港股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中概股将直接增加港交所的上市数量和交易量,提升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概股回流的机遇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则在最新的电话会议中提及,目前约有120只中概股在美国上市并进行交易。有23家公司是MSCI中国相关指数的重要成分股,具备代表性,其中有19家(超过80%)已经完成两地上市,并在港股市场保持活跃交易。这主要得益于2020年中概股退市风险爆发后,这些公司积极布局“备用市场”以对冲风险。因此,如果在美股退市发生,它们在香港市场的交易身份将成为估值锚点,保障市场稳定性。

关于流动性迁移的测算和判断,王滢表示,这23家公司在美国的日均成交量约为80亿美元。这一部分交易量占这些公司全球交易量的约68%,而港股市场贡献了约30%。若发生极端情况,短期内可能会有交易量流失。

多位美国公募基金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近两年来仍在积极交易中国相关股票,例如,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等,但部分海外基金只能买入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而不能配置港股的相关公司。

不过,多数投行认为,虽短期会受到冲击,但若看6至12个月甚至更长期的维度,香港市场有能力逐步承接并替代美股流动性。摩根士丹利认为,关键在于,内地监管机构若进一步放宽两地上市公司纳入南下资金渠道,南向资金将成为稳定港股流动性的重要力量。早在今年一季度,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量就已经超出了3000亿元。

目前,阿里巴巴、京东等头部中概股,已经率先在香港进行了双重上市或二次上市。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于2024年8月由二次上市转为双重主要上市,并于同年9月纳入港股通。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其在港股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也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内地投资者。

从市场表现来看,港股IPO市场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暖。据德勤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交易所共15只新股上市,累计集资182亿港元,分别同比增加25%及287%。此外,港交所收到的上市申请和处理中的申请个案,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这些数据表明,港股市场正在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企业,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上市地点和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余丰慧建议,企业需重点关注合规调整、资本结构优化以及市场风险评估。具体而言,企业要满足香港的上市规则,提前规划股权架构,并制定应对中美政策变动的应急预案。

温天纳则认为,当前港股市场在成交和交投方面与美股仍有差距,这可能会影响部分中概股的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属性和市场环境,灵活选择上市模式,如果已经是双重主要上市地的模式,可以让成交更多在香港,未来可能相当于直接回归香港。

“以后,投资中概股不一定要再熬夜盯美股。”有投行人士向第一财经说,现阶段中概股回归,优先考虑的还是通过港股,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新经济成分的公司都是美元基金下搭建的架构,或者说这些公司有美元融资、境外融资需求,在港股上市更为便捷。回归香港上市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丰富了投资人结构、更贴近母国用户、为投资人提供更便利的交易时间。企业选择回到香港上市,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香港已拥有了成熟上市机制与确定性先例,是低风险、低成本的选择。

中国资产重估

3月1日,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提到,希望港交所的上市流程更透明化、更优化。针对来香港做H股上市的A股公司,将以更快的审批流程处理,即通过一轮提问,在30个工作日审批完成上市申请。而从2024年9月底的行情开始,很多外国投资者重新注意中概股。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A股是否能够通过CDR(中国存托凭证)的形式承接部分优质的中概股?对此,李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截至目前,通过CDR形式回A股上市的中概股仍属少数,当时,9号机器人成为第一家港股上市后通过CDR方式回归A股主板的公司,具有明显的“破冰”效应。通常CDR上市容易带来“套现担忧”,但9号机器人却保持了相对完整的股东结构。如今就CDR而言,如何进行资金减持、汇出可能仍是顾虑之一。

据记者了解,当时,9号机器人的最大外资股东之一小米集团明确表示不减持,这在当前中概股回A压力较大、早期投资人急于退出的背景下,显得非常“克制”,也有助于市场信心稳定,保持了相对完整的股东结构。目前,CDR机制并未完全市场化开放。

此外,亦有头部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A股审核端的把关仍相对严格,上市节奏仍较难把握。因而,对于符合资格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的企业而言,港股仍是更优选项。

自2024年9月以来,中国资产的重估已经开始。

陈翊庭说,香港交易所在过去25年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大量内地企业的上市,互联互通机制的推出和不断丰富。她也关注到近期中国资产的重估,认为这一过程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展望未来,港交所将优化交易平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互联互通方面,希望今年落实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和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她也透露,正与管理团队从两方面思考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港交所的业务,一是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通过人工智能提升港交所的变现能力。

余丰慧说,上周市场大幅波动之际,在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通过多种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则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为企业减轻负担。监管稳定市场,更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而非短期刺激,更侧重于深化改革、优化市场结构以及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预计中概股回流将显著利好港交所,提升其市场地位,随着更多优质企业回归港股,投资者将有更多选择,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温天纳则提醒投资者,参与港股投资时,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和市场动态。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需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投资者可以关注与内需相关的农业、食品饮料、医药等板块的投资机会。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科技领域的国产替代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关文章:

外企赴消博会:“我们仍视中国为重要市场”04-16

加入《协定》!中国携手81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共同维护国际渔业秩序04-16

高效审判护航企业 4天结案助企纾困04-16

中国核心资产,受全球追捧!04-16

降!降!降!蓝莓大量上市了!价格明显回落04-16

香港浸会大学深化教育创新 培养跨学科全球人才——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谈战略布局与社会责任04-16

“中国资产重估”逻辑未变!四位首席经济学家最新发声04-16

硬刚!哈佛大学拒绝“整改” 美国政府随即冻结经费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