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户正在管护甜瓜。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学仕 摄
一年前,崖州区抱古村村民高永强怀着忐忑的心情,踏入了南繁育种基地。尽管他平日里常与农活打交道,但面对这片充满科研气息的土地,他深知仅凭传统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科研农业需要的是专业知识,是“慧”种地,而非仅仅“会”种地。经过为期一年的南繁“种农”系列培训,高永强掌握了多项实用技术,对未来从事南繁相关工作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并顺利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高永强的就业故事,是崖州区针对产业链人才需求创新开展“南繁种农”培训计划的缩影。自计划实施以来,已有600余名农民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了授粉、套袋等专业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南繁用工需求,还提升了群众的就业能力。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南繁的繁忙季节。科研人员在崖州区开展品种选育、种子鉴定等科研活动时,需要大量用工。然而,随着南繁产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南繁工人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崖州区着力构建南繁产业服务闭环,其中关键举措是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南繁种农实训基地,以培养南繁种农为切入点,打造南繁育制种技能人才队伍和崖州区南繁种业CRO(合同研究组织)农民队伍。同时,持续深化农民教育,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据统计,崖州区目前已完成16家CRO企业集聚,形成涵盖品种测试、分子检测等环节的专业服务集群。此外,还积极构建“一心五站”南繁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市场对接的全周期服务,为南繁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我们结合南繁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对接南繁管理局,实现了南繁种农实训基地和南繁就业驿站的高效落地。”崖州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打造崖州区南繁种业CRO农民队伍,推动种业CRO模式商业化发展,崖州区打造了一支“南繁种农”技能人才队伍,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此外,崖州区还着力打造“种子培育”劳务品牌,通过培训一批、输转一批、就业一批的完整输转链条,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依托南繁硅谷人才集聚优势,崖州区创新推出“院士村长”“博士村长”工作机制。31个专家团队与行政村结对共建,通过顶尖智力下沉、本土人才升级、产才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特色路径。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南繁事业实现了从“事业”向“事业与产业并举”的转变,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建立“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协作机制,崖州区成功培育出丝瓜、茄子、青瓜等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种苗250万株,覆盖全区27个村(社区),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性,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例如,嫁接成功的青瓜苗移栽后,不仅能够克服土壤连作障碍,还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实现增产、优质目标,亩均产量较普通品种有所增加。
在海棠村,农户刘少荣与邢文明通过应用新技术改良土地,采摘期延长,每亩地纯利润约1万元。此外,豇豆病虫害智能测报+绿色防控技术项目团队构建了“靶向施药-天敌涵养-植物屏障”立体防控网络,在应用该技术后,豇豆商品果率超过95%,亩均增产超10%,每亩节本增收约1200元。
来源: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编辑:樊彦霖
相关文章:
从阿里、小米到AI新城,南京一座“年轻城”的跃迁记04-12
湖南智能网联产业服务中心项目加速建设04-11
三亚崖州区创新南繁“种农”培训04-10
209条机会信息、涉及金额超1500亿元!成都发布电子信息产业场景清单04-08
一季度厦门航空维修产业“加速跑”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