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浩华全集》书影。资料图片
包丽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到县城上初中。有一次,班主任叫我出黑板报。老师拿了一份《南方日报》给我参考,我找来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其中一名同学指着一篇文章说:“你们看,这是刘浩华写的,他是作家,我们村的。”我非常好奇,我们认真阅读那份《南方日报》,从此,刘浩华这个名字牢牢印在了我脑海里。
去年1月20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人民出版社、河源市委宣传部指导,河源市文联、河源市作协、河源市图书馆主办的《刘浩华全集》首发式暨创作座谈会在河源市图书馆举行。我有幸捧回厚厚一套《刘浩华全集》,40多年前出黑板报的那一幕又一次浮现在我脑海里。
翻阅《刘浩华全集》,才知道这名农民作家是河源市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协的会员,曾任广东省作协理事和河源市作协主席、名誉主席等职。他的文学生涯启蒙于上小学时,当时他在校内黑板报发表了一首小诗《积肥》,得到龙川县文化馆一名文艺刊物编辑推荐发表,他开始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此后克服各种困难逐渐走上文学创作之路,39岁调入龙川县文化馆工作,成为职业作家。
读《刘浩华全集》,印象最深的是写公安题材的作品。长篇小说《浴血的路》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讲述发生在东江边偏远山区玳瑁山一带拐卖妇女的故事。小说人物众多,情节跌宕起伏,案情错综复杂。小说以英妹子等公安民警打击拐卖妇女违法行为、抓捕人贩子为脉络,揭露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问题以及人性的复杂。
作者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刘浩华写道:“磨难会使善良的人多一点刚强,多一点智慧。”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大义凛然,个性鲜明。如英妹子的父亲梁五、旮旯娘等人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饱受生活磨难,但他们骨子里保留着人性的善良光芒,磨难没有泯灭他们作为人应有的正气;疾恶如仇的公安民警郑以成、英妹子在警力不足、装备落后的工作环境下,依靠群众、信任同事,排除万难,与犯罪团伙斗智斗勇,出生入死,成功解救被拐卖妇女同胞,展现出公安民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与担当。
刘浩华善于谋篇布局,在作品里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午夜行动》,开篇撒下一张大网,布设一个个谜团,男主角崔兆源、崔津成父子的命运与皮影梅、萧玉媛等女性角色本无关联,却因一宗案件牵扯交织在一起。随着公安民警郑以成、欧惠萍对案件的层层侦破,案情逐渐水落石出,看到结局才知道,原来书中人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整个故事形成完美闭环。
作家用文字弘扬正能量,也用笔尖鞭挞假丑恶。既要铁肩担道义,也要妙笔著文章。刘浩华的笔触尖锐、文风辛辣,他笔下的梁五、崔兆源、梁萍等正面人物饱受生活的种种磨难,人生旅途既坎坷又艰辛。难得的是,他在揭露丑陋之后又有点灯的情怀。刘浩华写道:“玳瑁山山路几十条,总有活人走的路。”刘浩华的每部作品,收官之笔总让人看到希望,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我很好奇,刘浩华是一位农民作家,他和家人都没有在公安系统工作过,他是怎样写出一部部扑朔迷离的公安题材文学作品的?
带着好奇,我又拜读了刘浩华的杂文集和评论集。看完得知,原来他一生结交了很多公安战线的朋友,经常随他们一起出差,深度体验公安战士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创作素材。他将这些素材变成文学作品,在《南方日报》《广东农民报》《文艺生活》《广东公安报》《中华传奇》等报刊连载或发表。刘浩华的作品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很多文章现在读来仍不失为精品佳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刘浩华硕果累累,体裁涉及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评论等,出版个人专著及与他人合著16部作品。在服务文学方面,刘浩华更是作出了贡献。他积极投身于文学事业的发展和推广,作为河源市作家协会的创立者之一和早期领导者,他致力于培养本土文学人才,推动河源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关心扶持年轻作家成长,为河源市乃至广东省的文学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文学新人。
相关文章:
铁骨柔情著文章04-13
毕淑敏第六部长篇小说《昆仑约定》出版04-01
本周人文社科类图书精选03-31
名家共话《扬兮镇诗篇》:许言午的叹息式赞歌与物哀之美03-20
“一种带有些许凄凉的喜剧”03-20
成都迁户在哪里办01-17
移民局是什么专业01-14
ba本科是什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