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医疗是指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行为的过程中,故意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使患者产生错误的认识而接受其医疗服务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以虚构或夸大病情、过度医疗为手段,目的是诱使患者支付非必要医疗费用,取得财产,同时可能给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造成侵害或给患者财产权益造成较大损害。
虚假医疗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虚假诊疗:
包括虚假病人、虚假病情、虚假项目、虚假文书等。
虚假广告:
医生在主要媒体频频露面,过度吹捧医生,以及通过媒体发布虚假广告等。
虚假证明:
包括虚假的疾病诊断、出院、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
对于虚假医疗行为,法律已有明确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此外,相关责任人还可能面临吊销执业证书或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
因此,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规范,确保提供真实、准确的医疗服务,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也应提高警惕,避免受到虚假医疗行为的侵害。
相关文章:
为期三个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04-15
驻马店广济心血管病医院收到来自“12345”热线的感谢信04-14
这些慢病,中西医结合有妙招04-13
合力整治“仓播”乱象04-13